民居建筑凝聚着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集体智慧以及人文精神,也承载着中国人所特有的对“家”的归属和情结。然而,传统建筑在逐渐消失,不同地域的城市面貌正变得愈发相似,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近日,凤凰网家居与蒙娜丽莎瓷砖联合推出全网首档关于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传承的微纪录片——《印象中国家》。该片走进传统的街巷里弄和民居宅院,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帮助我们完成对中国“家”文化的印象构建,呼吁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如何去思考传承的意义?城市化和全球化愈发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根在那里,我们应该去寻找和保留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和精神。传承,也是为了找到我们自己。
走进江南的梦里,叩开四合院的悠远时光,聆听镬耳墙的家族传奇,一起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厚篇章。时间的更迭让传统民居渐行渐远,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寻回打开“家”门的钥匙?
印象中国家·江南梦悠长
江南,是中国人的梦,在小桥流水中缓缓入梦。江浙一带自古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历代风流汇聚,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居住地周围经营兼具山水之美与文人趣味的小环境。
受唐宋写意山水传统的影响,结合当地水系发达的优越条件,形成了以水景、叠石、古树和花木有机组成的诗意居所。
江南园林因靠近水系,建筑规模难以展开,所以“以少胜多”是其一大特点:智慧的江南人巧妙运用粉墙、花窗、长廊来分割空间,割而不断,掩映有趣;“巧于因借”是江南园林另一特点:无论是近处的亭台楼榭,还是远处的山峦塔寺,都被江南人信手拈来地融进园林美景中,形成“迂回不尽致,云水两相忘”的美妙体验。
而江南民居依水而立,以桥相连, 因此“小桥、流水、人家”成为江南水乡最经典的画面,水墙门、吊脚楼、落水廊棚形成河街集市。房舍间以造型别致的马头墙和观音兜作为隔断,既能防火,又有着祈求风调雨顺的丰富涵意;江南民居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复,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为棕黑或棕红色,显得十分淡雅脱俗。这一切,构成了轻盈灵动的江南村镇轮廓线。
耳边是如侬软语的咿呀小调,河边是洗衣淘米的人间烟火,匆匆岁月已换新颜,但江南民居的意趣和智慧却一代代传承下来……
FCD·浮沉设计工作室创办人 万浮尘
“中国民居的魅力,从古至今来说,它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之前也生活在江南,江南这里小鸟依人。这种烟雨江南的生活,是很多人向往的。”
“江南的粉墙黛瓦,我们一片片的瓦,它烧制的时间是需要三个月以上。那这个的魅力在于什么?就是我们要有耐心地,让这个建筑赋予生命的时候,瓦,就有生命感。”
“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所以造就了这里的人的,平稳、安详的一个生活环境。它的建筑就产生了这样的文化特点。我们把传统的文化怎么进行深化,把一个很古老的建筑变得坚固,变得耐久而且变得有文化价值;让这里的山水更加自然,让鸟儿回来,让年轻人回来;把旅游,把再就业问题也都一并解决掉,让它有可再造血的功能,那整个自然生态的美丽乡村自然的,就呈现了。”
江南民居,饱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寄托着世外桃源的梦想。
印象中国家·京城旧时光
人们说北京的魂,藏在四合院的岁月流光里。阳光漫过屋脊,四合院穿越800年的时光,与我们在一片灿烂中相遇。
北京的四合院脱胎自典型的华北民居,可上溯至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至元朝定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将京中要地,按照经纬布局划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随即大规模形成。明清以来,四合院在漫长的时光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模样。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在这个院落可以听见岁月的回声起伏滑落,隐匿在院墙四角的记忆被重新点缀颜色。
缓缓推开宅门,迈出去又是另一番天地。这便是四合院的建筑智慧——“合”与“敞”。“合”是保存自我的一片小天地;“敞”是拥抱天地自然的大世界。“合”与“敞”在建筑上的有机结合,寄托着古人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与天地自然相互往来的愿望,也是中国人对“家”的最高理想。
当建筑与文化在时光的磨砺中愈发醇厚,四合院的身影却渐渐模糊,甚至被遗忘,但总有人承接着它的新生。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韩文强
“传统建筑,我认为就是这个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它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它又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包含了现实人的一些生活。同时它又是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必须要去解决的问题——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的质量问题。因为毕竟传统的房屋,受制于它的时间,历史的阶段,包括它特殊的这样一种结构,跟当代人的生活不是能够完全去满足的。”
“我要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连接吧,就把现代人的这样的一种生活的特征,跟传统空间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我觉得,那些优秀的东西是可以在现代的城市生活、在我们未来的设计当中去借鉴的,然后去把它进一步提升的。”
“比如像四合院很多的地方,其实面积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你却觉得你拥有很大的一个空间,然后你觉得很舒服、阳光会照射下来;然后有植物,随时感受到自然的变化;然后这个院子也很丰富,比如说朋友来了,大家可以在这吃饭、聊天,有很多公共性的空间。因为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中,人才能够彻底地去放松,能够实现一种诗意的居住。”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事情是用当代的语言,去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建筑,而不是一味的保留它不变的这种状态。有很多智慧、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要把它真正消化在现代建筑的语言里面,然后让新跟旧、能够真正地产生一个共融,最终能够促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当代生活。”
有人在遗忘,有人在追忆,有人在奔忙。只要四合院的灯悠悠亮起,便能照见回家的路——那是北京城独有的温暖。
印象中国家·岭南家荣光
在岭南人心中,人必归族,宗族是他们的精神依归和生存支撑。
千年以来,中原战乱引发的数次移民潮,无数中原士族南迁并落户岭南; 到了近代,两广地区经济迅速繁荣,积累了大量的宗族财产。无论是为了安全还是发展,都使岭南民居形成了宗族聚居的格局。时光流转,一辈又一辈宗族故事传奇上演。
提到岭南民居,第一个被想到的一定是镬耳屋。相传只有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状的封火山墙,它不但寄托着岭南人独占鳌头的自强精神,也可以挡风入巷、隔火防灾,是岭南民居最显著的文化符号。
趟栊门是岭南建筑的又一特色,身处在闷热潮湿的岭南,广府的工匠们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趟栊门,既通风透气,也保护了一定的隐私,尽显岭南人的智慧。
在建筑结构上,岭南民居最典型的是“三间两廊”,“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为岭南人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一方面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隔绝风雨、遮挡阳光。这是岭南人最大的建筑智慧之一,也是家族凝聚的有效方式。
竖梁社建筑设计联合创始人及主创建筑师 宋刚
“中国的很多民居,它的一些空间的属性,以及它在历史上,能够去承载着我们的乡愁记忆,仍然会成为我们很重要的一种居住的可能性。传统民居里面蕴含了非常多的智慧,也应该被我们现在的住宅设计去借鉴和学习。但是呢,现在的生活,它必然会有一些对于空间的要求。”
“传统民居,确实是它在有一些生活设施上,远远赶不上现代生活的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确实要重新地升级和改造传统的民居。如果对它的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同时,把一些新的居住的要素加进去,也许传统民居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居住形态。”
“一般建筑的活化,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把它进行翻新,这种物理层面的活化,其实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就是让新的人群、新的业态、新的产业进入老的空间。那么永庆坊里头还是有些很好的苗头。”
“有些年轻人,他比较喜欢这样的居住形态,或者他比较喜欢这样的一种街道的感觉,他把他的一些小店、一些文创的内容加进去了,或者相应的商业环境,更加的适应当前的需求,他可以重新地放置在这些老院子里头,从而实现这个比较高层次的一个盘活或者活化。”
开放创新的岭南人广泛吸收着各种文化,千年光阴浸润在岭南民居的方寸之间,家族传奇上演在岭南民居的开阖之中。何以归族?家在族在。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民居异彩纷呈,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缩影,更是老百姓匠心与智慧的凝结。时光让世界改变了模样,但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家”文化却历久弥新。
某种意义上,
我们在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传统民居的身影,
而是生生世世留存于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归属感,
走再远的路,它也能让我们找到自己。
版权信息 备案号:京ICP备案17031233号